欢迎来到深圳注册公司红树叶财务财税法一站式服务平台

关于红树叶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 1598-6627-400

当前位置: 主页 > 行业资讯 > 公司注册 > “竹荪大王”高允旺: 扎根基层40载 科技助农“智”富乡村

“竹荪大王”高允旺: 扎根基层40载 科技助农“智”富乡村

发布于 2025-02-05 16:00:03 作者: 庚香巧

注册公司是创业者必须面对的任务之一。这个过程可能会有些复杂,但是只有完成这个过程,你的企业才能够合法地运营。主页带大家认识刘庆会深圳注册的公司,如果你们也遇到这种问题,相信看完本文,你们就懂得怎么解决了。

不论是在进村入户,还是在竹荪种植地的田间地头,总有一个身影在为菇农认真讲解种植竹荪的窍门。他就是“土专家”高允旺,扎根基层40年,只为让每一个种植竹荪的农户增产增收,“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这是我的最大心愿。”

全国学雷锋四个100先进典型“最美志愿者”、全国科技志愿者典型高允旺应邀在中国科技会堂作报告

高允旺是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大历镇乡村振兴发展中心科技特派员、福建省高层次A类人才、闽江科学传播学者、教授级高级农经师,先后获得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最美志愿者”、全国科技志愿者典型、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全国科协系统先进工作者、福建省最美科技工作者、最美科技特派员、南平市敬业奉献道德模范等荣誉。同时还荣立南平市委、市政府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

荣誉的背后,是他探索并研发了竹荪栽培技术,创新了竹荪种植运作模式,破解了竹荪产业发展中的国际性难题,成为竹荪栽培核心技术第一人。更重要的是,他一直坚持竹荪栽培技术的推广,并成功带领大量菇农实现增产增收,实现了科技助力产业脱贫攻坚,是“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的生动写照。

探索创新竹荪栽培技术

实现增产增收

上世纪90年代初,大历镇引进竹荪新品种,利用枝桠材、木制企业废弃的边材碎屑进行种植。由于村民对竹荪特性不够了解,也没有专业技术,导致竹荪产量低,效益一般。

当时的高允旺是乡镇经管站一名干部,常常进村入户。有一次,一位菇农向他咨询竹荪种植技术,他却不甚了解,无法提供帮助。看见菇农转身离去的失望表情,同样是农民岀身,他感同身受。因此,他萌生学习竹荪种植技术的念头。

正所谓民有所盼,政有所为。2001年,高允旺主动请缨,下派基层,当了科技特派员,一门心思从头学起,要帮助菇农解决难题。

经过三年多的不断学习和试验,高允旺摸索出利用竹制企业下脚料竹丝、竹屑代替木屑栽培竹荪的“三增加、建堆发酵”新技术。这个新技术亩均产干品高于传统种植产量,延伸毛竹产业链,增加毛竹附加值,还成功破解竹荪产业发展存在的“菌林矛盾”的“卡脖子”国际性难题,促进竹荪产业转型和持续发展,为碳中和做出贡献。

高允旺在国家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团长培训班上授课

2003年,顺昌县科技局组织省市食用菌专家组在大历镇进行评审,亩均产干品100公斤,最高达150公斤,比传统种植产量翻一番,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新技术在全国中文核心刊物《食用菌》杂志上发表。高允旺因此成为菇农所熟知的“土专家”,他还制定了福建省《竹荪栽培技术规范》,发表专业学术论文8篇。他撰写的《农林下脚料栽培竹荪致富》列入新农村建设致富典型示范丛书。

2004年,高允旺牵头组建顺昌县竹荪协会,发展会员786人。2008年,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顺昌县“中国竹荪之乡”称号。顺昌县成为全省最大竹荪栽培基地和食用菌产业发展示范县。2011年,协会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先进单位。

名声渐大,很多外地菇农也纷纷向高允旺请教栽培技术。2015年,高允旺作为南平市第二批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科技人员,被跨县选派到浦城县濠村乡任“科技扶贫专员”,浦城和顺昌都是福建省2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濠村乡40家农户种有竹荪100多亩,亩产量在70公斤上下。经过实地查看,高允旺发现如浦城的不少农户存在竹荪大田整畦过窄,生长期泡水时间太长,造成菌丝缺氧、菌丝闷死、畦面覆土未及时盖稻草,造成表土板结等问题。

于是,高允旺采取“科特派 合作社 基地”的种植模式,举办培训、示范引领、合作“抱团”,让菇农很快掌握竹荪高产种植技术。在高允旺的指导下,濠村乡竹荪种植面积增加300多亩,辐射带动周边乡镇,使浦城全县竹荪种植面积达4000多亩。

一直以来,高允旺不断跨县市、跨省传授竹荪栽培技术,足迹遍布5省23个县市180多个村。他还接待了一批又一批取经人员,不定期邀请市、县专家来“坐诊”,每年为合作社成员及贫困户、残疾人等举办经营理念、品牌、食品安全、实用技术等科普知识培训5-6期,共300多人次,开出各种产销处方100多份,引进新技术新品种1-2个。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创新是第一动力

顺昌林地多,生态环境荫凉、雾气弥漫、空气新鲜,产出的竹荪带有野生、无污染生态特色。于是,高允旺将目光投向林下竹荪种植新领域。经过一系列地块选择、温度测量、数据记录等探索,终于在几年间不断试验基础上,通过对比郁闭度等数据,取得林下示范地创新种植竹荪的成功,亩产干品达18.5公斤。

高允旺在竹荪栽培基地工作

高允旺也是全省率先研发林下栽培竹荪技术,利用林下空闲地种植竹荪的第一人。这项技术的创新,解决了“菌粮争田矛盾”,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把绿水青山的“好风景”变为“好经济”,让“好经济”促进“好生活”。

科技助农,“智”富乡村。20多年来,高允旺通过技术创新,不仅带动顺昌本地农民致富,辐射带动老区7万多户种植,助农户增收8.25亿元,户均增收1.2万元,带动贫困农户45户163人稳定脱贫,实现人均增收3480元,用小小的竹荪摘掉乡亲们贫困的帽子。

牵头组建志愿服务团队

分享实用技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允旺深知这个道理。

为长期保证竹荪的产量,高允旺不遗余力为菇农提供技术服务,同时也向菇农分享竹荪种植技术。“种竹荪就找顺昌高允旺”已成食用菌界的共识。面对各地上门咨询、取经的农户,高允旺都热情接待,耐心指导。

他开办“产销超市”会客室,提供技术、营销信息等服务;举办“竹荪论坛”、科特派“圆桌会议”,加强技术交流;利用圩日设立接待日,为农户答疑解惑。

除了在室内为菇农答疑解惑,室外的田间地头也是高允旺授课大课堂。他把菇棚作为试验室,与菇农成为朋友,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技术。高手在民间,所以,他的竹荪种植技术六成都是在指导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菇农也常说:“高老师的技术实用。”

高允旺(左二)在竹荪栽培基地向农户讲授竹荪栽培技术

顺昌县洋墩乡洋墩村菇农张隆平通过种植竹荪,从原来的贫困户变成脱贫户,当然,这都离不开高允旺每一次细心指导。“十年来很难碰到一个高老师”,这也是他对于高允旺由衷的评价。

高允旺想过,要把竹荪种植技术传给每一户菇农,仅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

作为省级优秀志愿者,2011年,他牵头组建一支由年轻农技人员、营销大户、“土专家”等7人组成的全省首支“农民科普志愿者服务队”,他们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传播产销信息,指导各地农户种植、营销,积极组织合作社参与展销会、年货会及抖音等各种销售渠道。

2018年,华侨大学港澳台侨学生“百村千人行”活动启动,设立了顺昌县大历镇科技特派员乡村振兴实践基地。

2019年3月,实践基地迎来首批华侨大学港澳台侨师生,高允旺为他们现场授课,剖析讲解竹荪栽培技术,让他们在田间地头切身感受种植竹荪的过程。10月17日,福建省院士专家工作中心邀请他到浦城开展扶贫日精准帮扶活动;省农科院特聘其为科技特派员信息化服务工作站“慧农信”竹荪专家,并设立工作室。

2020年,高允旺与顺昌县青山恋合作社理事长余功发签订科特派利益共同体技术服务协议书,以技术入股合作社。“建立科技特派员利益共同体,一方面激发科特派长期在农村创新创业创造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也可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扎根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由他们把振兴乡村的种子播撒到更广阔的地方去。”高允旺坦言。同年,高允旺还带领团队攻克竹荪生产过程中被菇农称之为“竹荪癌症”病害的防治技术。

2021年3月,他帮助下派秀吴村农户申报顺昌县畬乡山水合作社,注册“武夷畬乡”商标,还帮助农户注册甜蜜蜜家庭农场,创响特色产业爱嫒、竹荪等“土字号”“乡字号”特色品牌,促进特色产业发展,让农民增收致富。

高允旺的志愿服务,也引来更多追随者,刘庆就是其中一员。竹荪进入田间管理阶段,当少数菇农种植的竹荪出现菌丝萎缩死亡时,顺昌县农业农村局农艺师刘庆会及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菇农及时补种,减少损失。

33岁的刘庆从2021年开始,跟着高允旺学习竹荪栽培技术,今年刚成为县级科技特派员。刘庆表示,要像高允旺老师好好学习,扎根乡村,推广更多更好的农业技术,助力乡村振兴。

依托互联网

志愿传播竹荪种植技术

高允旺紧跟互联网发展,组建了“科特派生态竹荪产销群”。菇农们有问题可以随时在群里询问,高允旺第一时间都会进行解答。他还在群内指导菇农怎样进行竹荪营销,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高老师”。此外,高允旺还在南平市科特派队伍中带头玩抖音,在抖音自媒体平台传播竹荪种植技术,线上线下同时传播竹荪种植技术。

高允旺(戴眼镜者)在活动中深入农户家中开展竹荪栽培技术讲座

南平市乡土科技特派员、顺昌县大历镇秀吴村菇农谢五娣就是在高允旺的带动和指导下,连续7年种植林下竹荪,她还和村里的姐妹们一起成立合作社,把竹荪种植面积由最初的8~9亩扩大到今年的120多亩,预计林下竹荪年纯收入可达20多万元。“高老师接地气的三农服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因此,面对其他菇农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谢五娣也都会帮忙指导。

40年来,高允旺一直扎根基层,他谨记习近平总书记“让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的敦敦嘱托,坚持在田间地头探索和传播竹荪种植技术,通过技术帮助每一位贫困的菇农,让菇农在家乡就能实现脱贫致富。

2023年3月1日,高允旺参加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的科技志愿服务经验交流会,分享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扎根农村创新推广普及竹荪栽培科技农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感人事迹,展示基层科技工作者默默无闻,争做服务三农优秀生的“螺丝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闽北日报》等媒体给予重点报道。

“首先要保证大家种植的质量,增加产量,但是,更主要的是增收。增产又增收,要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这是高允旺最大的心愿。

经过40年来的努力,高允旺实现了自己的心愿。

高允旺感受最深的是基层需要“全科”的科特派,所以,他退休之后还准备当个“编外科特派”,以继续发挥余热,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科技队伍,助力老区乡村振兴,继续为脱贫攻坚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中华志愿者》杂志2023年第7期)

责编:张迪

制作:张湉

审校:杨连元

审核:成怀喜

投稿邮箱:zhzyzbjb@sina.cn

通过注册公司,您可以更好地管理企业的人事和劳动关系。

备案号:粤ICP备17121331号 红树叶财务咨询管理

郑重申明: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必将追究法律责任